金芦苇奖六载又结硕果,东方设计智慧闪耀雄安

2025-10-17

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4.2万余件作品参赛,100余项设计与产业“握手”……六载时光,数字无言,却见证了设计之力的奔涌。金芦苇奖,让设计的种子,如芦花般飘散、扎根,在燕赵大地结出产业升级硕果。

 

我们不禁要问,何为金芦苇?何以为产业赋能?于大变局之今日,又何以不可或缺?

 

 

破产业之困:金芦苇应时而变

作为华北工业重镇,河北省曾以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支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然而,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产业困境,成为燕赵大地必须破解的课题。

 

六年前,当金芦苇奖与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这对“一赛一周”双子星在白洋淀畔升起时,河北正以一场深刻的“设计革命”,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这场“设计革命”直面的是河北产业转型的核心痛点。

 

河北拥有107个特色产业集群,底蕴深厚,但长期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创新动能不足的挑战。“我们不缺制造能力,缺的是定义产品、创造需求的能力。”一位省内制造业企业家道出心声。

 

而作为工业设计领域的大奖,从创立之初,金芦苇奖就被赋予时代意义与使命——打造高水平的工业设计的国际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各类设计资源,不断聚焦企业转化需求,以设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使命驱动下,金芦苇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持续优化机制,力求更精准地服务产业需求。

 

第六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项自今年6月面向全球启动征集以来,经过40天的主体赛征集工作,累计吸纳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7545件设计作品参赛,在全球工业设计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本届金芦苇奖分为主体赛和专项赛两个赛道,专项赛为新增赛道,以“设计赋能产业”为核心,首次实现了对河北省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全覆盖,专项赛以雄安新区重点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布25项实际需求,通过“企业出题、设计解题”的模式,推动创新成果直击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本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评委、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春梅表示,“本年度的参赛作品中,数字化、智能化、人文关怀、绿色低碳等创新理念与技术应用脱颖而出。这些创新方向与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高度契合,为雄安新区新兴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赋转型之能:金芦苇花开有声

金芦苇奖的设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它绝非一个单纯的奖项,而是一条精准的“赋能管道”。

 

金芦苇工业设计奖秉持面向未来,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贡献东方智慧的宗旨。通过“全球设计、雄安发布、河北制造”的创新模式,加速推动优秀设计成果落地转化。

这种赋能,对于像安新三台镇鞋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集群而言,感受尤为真切。

 

雄安新区安新县的三台镇,被誉为“北方鞋都”,年产值超3亿。时值九月,走进茂达鞋业,市场经理杨坤和设计师正对南美客户的订单样品沟通修改意见。

 

 

他说,“多亏了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活动所带来的中西方设计理念的融合碰撞,公司产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销量非常不错,每年大约有四五万双的销量。”

 

“金芦苇奖把工业设计请到了家门口,是非常好的‘红娘’”杨坤说,以前想打开海外市场,对接世界前沿的品牌公司、设计公司,但苦于没有门路。“现在可好,坐在家里就可以直接跟他们一对一对接。”

 

不仅传统产业换新,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也通过设计找到了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更优路径。

 

中能建天津电力设计院是一家专注电力技术的传统设计企业,他们设计的“河谷变电站”项目用“造景”的设计理念,将能源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在2024年金芦苇奖评选中,斩获公共设施类金奖。

 

 

该院雄安分公司设计总工程师张聂鹏表示,可以说,是金芦苇帮公司打通了“技术优势”到“城市适配”的堵点,让设计真正能在雄安落地生根。

 

从国内知名企业到国际设计力量,金芦苇的“朋友圈”持续扩大,作品的可落地性也显著增强。

 

国内方面,本届金芦苇奖吸引了海康威视、海尔智能、努比亚、梅卡曼德、国网雄安、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等知名企业、机构参赛,设置产业装备、生物医药、数字信息、交通工具、公共设施、未来场景六大参赛类别,共征集到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7545件优秀设计作品。

 

国际方面,本届金芦苇奖不断加强与海外设计机构、平台和高校的合作,征集范围新增黑山、立陶宛、挪威、斯威士兰4个国家,已累计覆盖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参赛作品共计587件,占比约7.8%。

 

此外,本届金芦苇奖概念组与产品组的作品比例,首次实现了接近1:1的均衡态势,这意味着参赛作品的可落地性进一步提升,赋能河北特色产业集群的作用愈发彰显。

 

从参赛作品到落地实践,从创意萌发到企业扎根,六年来,金芦苇奖已促成100余项设计与产业合作意向,涉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蓄未来之势:金芦苇拔节生长

从解决当下产业之困,到赋能转型升级,金芦苇的目光更投向未来,致力于构建引领美好生活的新场景。

 

夜幕降临,容和塔东北角创意广场上,“我来雄安了”五个大字熠熠生辉。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愿意在这里留个影。这是雄安新区未来工业设计研究院执行长、河北未来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封昌红带领的设计团队,为雄安打造的第一个网红“打卡点”。

 

发现未来设计、启迪未来生活、赋能未来城市,正是金芦苇追求的目标,这种对未来的探索,已融入雄安的城市脉动之中。

 

容东片区,纯电动智能网联巴士在道路上安全行驶,这款“聪明的车”获得了第四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优秀产品设计奖。这是一款通过自动驾驶与车路云协同技术提升公共出行效率、赋能交通规划创新的纯电动智能网联巴士。

 

未来,雄安新区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要达到9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封昌红表示,通过金芦苇奖,把越来越多全球更好的科技、设计聚集起来,“我相信会诞生越来越多的雄安品牌、雄安智造。”

 

 

9月20日晚,第六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揭晓,“天舟勇士1號”获得至尊奖。评审专家表示,本届获奖作品不仅关注功能的实现,更从情感、体验与可持续性等多维度出发,使设计对人的关怀更具温度、更有深度,也覆盖了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需求。

第六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中方主席、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届金芦苇奖征集到的作品既关注未来,也关心实际,反映出中国的工业设计进步之迅猛。“雄安的工业设计更应强调人对技术的引领。”

 

 

芦苇,其生命力在于扎根沃土,更在于随风播撒、生生不息。6年来,金芦苇奖已成为连接全球智慧与河北制造、赋能产业升级与未来城市构建的重要平台。在此,我们期待,下一届的金芦苇将不仅是创意的竞技场,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的未来实验室。它将以更前瞻的视野,回应时代命题;它将以更开放的生态,汇聚全球智慧,使“东方智慧”的内涵愈发丰富与立体;它将以更强大的机制,加速价值转化,在投融资对接与全周期服务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具韧性的创新孵化网络,让每一个闪耀的创意都能在雄安乃至更广阔的沃土中,真正实现“从芦苇荡到产业林”的华丽蜕变。